2020年1月8日 星期三

中國的辛德勒 何鳳山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results?search_query=%E4%BD%95%E9%B3%B3%E5%B1%B1

掌舵風雨世代─孫運璿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_VKcPBlFZ0

其介如石 - 蔣中正與中華民國(2)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v8-NNtywrM

其介如石 - 蔣中正與中華民國(1)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JLSBJ0otOY

辛亥百年 (4/4)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dx7GJBaAmk

辛亥百年 (3/4)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6Qie5iep_n0

辛亥百年 (2/4)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GVR0hyHV_g

辛亥百年 (1/4)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2Ncl3maAfsQ

成功不必在我、成功一定有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4B9F_yZjMw

漂浮在水上的足球場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XJFfhrwIpg

台大校長李嗣涔之科學實驗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uY-LZZzAZ4

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

生命教育-因果故事(口業的故事-刻薄才子,懷才不遇 輕薄書生傳人之過,發瘋咬舌自盡 惡語老婦,爛舌痛死)


108-1因果故事()
1090101
口業的因果報應
發布:沐陽
  1、刻薄才子,懷才不遇
  有一位青年,很有才華,二十歲獲得數學博士學位,一所名牌大學破格直接聘他作副教授,可是過了十年都沒有升教授。他禀賦這樣好,為什麼十年後都得不到提升呢?原因出在他十年以來所發表的論文,都有指責哪個教授哪裡不好,而且講得精辟,抓到別人的弱點,所以他這十年要升級時,都被那些教授壓下來。
  後來,他的朋友勸他寫論文換一個角度寫,就是贊歎某一位教授哪裡好,這位才子一聽建議,臉色很難看,覺得很困難,因為多年以來批評別人習慣了,再換成欣賞別人,很不習慣。
  在這個事例當中,可以體會什麼是造作等流果,就是以習慣勢力所顯現的行為之相。這位副教授一直喜歡指責別人的缺點,養成了惡口的習慣,要他改成一種欣賞他人的方式很不容易,所以串習什麼方式就會習慣於什麼方式,不在語言上學好,以惡口的串習力,語言上會形成障礙,甚至對別人真心說一句和善的語言也沒有能力。
  還可以看到一點,就是存心不同,後果也截然相反,如果一說話就是指責、嘲諷、打擊,這樣用心刻薄,福德就會消減。如果待人寬厚,總是贊歎隨喜,福德就會越來越厚。所以,待人要常常念別人的好。
  2、輕薄書生傳人之過,發瘋咬舌自盡
  明朝末年,蘇州有一位姓秦的書生,聰明好學,而且多才多藝,尤其擅長作詩詞,他才思敏捷,可以即刻寫成文章,他的缺點是個性輕狂刻薄,說話不讓人。見人有缺點,就寫詩攻擊對方,聽到某人作事可笑,就把這事寫成歌詞。
  有位鄰居,男女的事上不檢點,他知道後,當即寫了十首《黃莺兒》的詞調笑,內容繪聲繪色,寫得很露骨。這首詞遠近流傳,因為這件事,他多次挨揍,當街被打,甚至被人剝開衣服來痛打。還有一次,也是因為填詞成歌,諷刺他人的行為,結果被人誣告吃官司。
  因為宿世的習氣太堅固,他一直改不過來。到晚年時,他染上了瘧疾病,病好了不久就精神錯亂,常常吃自己的糞便,又取刀割自己的舌頭,幸好被家人發現,奪下他的刀。家人也沒有辦法,只能把他關在一間空屋子裡頭。他找不到刀,就一點一點嚼自己的舌頭,再和著血吐出來。房間裡發出一股難聞的臭氣,讓人作嘔。而秦生自己卻一點知覺也沒有。有一天,他從窗戶的縫隙當中看見一把劈柴用的斧頭,就破窗而出,舉斧把自己砍死了。
  這是惡口的報應。秦生的問題出在哪裡呢?就是人格刻薄,不寬厚不包容。一個人繪聲繪色地描述他人的缺點、隱私,以此為樂,必定會引起對方的怨恨,況且把它作成詩歌,讓千百人都知道,更是惡口大面積的放大,所以無形之中福德消盡。我們這條舌頭如果用來勸人行善、注重因果,或者勸人發菩提心、念佛法僧,自己的口德會越修越好,相反用它來宣揚邪說、傳播過惡,那也是罪業無量。秦生以前世的善業力,今生才有這樣好的舌根,可是用錯了,巧舌變為惡口的利器處處傷人,結果自嚼舌頭,發瘋自殺,報應竟是這樣准確。
  3、惡語老婦,爛舌痛死
  清代紀曉岚在《閱微草堂筆記》當中說,有一位侍奉他的小妾,講她祖母很會罵人,後來祖母沒有任何疾病,忽然舌頭爛到喉嚨處,不能飲食、說話,痛得翻來覆去,幾天之後便死去。
  這位祖母唯獨舌頭會爛,可見她惡語業很重,她罵人的時候,能以勢壓人,別人都怕她,但是這個女強人最後壞在自己的舌頭上。舌根和語業關系很大,譬如口不妄語,說誠實話語,舌可以覆面,如果說惡語,說妄語,舌會萎縮、糜爛。
  再看粗惡語的事是能引生恚惱的境,這也提醒我們,對方如果是會受傷的境,對他說粗惡語,就會傷他。我們說某人的過失、缺陷或丑聞時,如同對他的傷口發射利箭一樣,讓他痛苦。這樣就明白,凡是在對方不能接受的時候,不能隨便說惡口。什麼時候能方便說呢?
  就是自己有善心,而對方又信任你的時候,才可以指出對方的過失。凡夫人很多時候並不是善心狀態,而是以煩惱觸動。我們的語言只有兩個方面,說功德或者說過失,以貪嗔癡說粗惡語,這都成為是惡業。一般人會認為,我打他一拳,這是惡業,因為觸犯了對方,讓他受苦,而惡口並不是傷害對方。實際上,對方的過失就是他的傷口,惡語就是利箭,對他會造成傷害。
  4、好毀人譽,性命前程一起休
  太平府有一位周某,常常談論別人的短處,他和一位書生是好友。書生的妻子美貌有才華,風流放縱,但實際上並沒有外遇。有一天,周某和書生一起吃飯,忽然對書生說:兄長的度量真大,為什麼受外人的欺負卻不計較,反而在這裡豪飲呢?”書生驚愕不解。
  周某說:尊夫人笑谑放浪不羁,老兄還不知道嗎?”說著他挽起袖子,竭盡笑罵诋毀之能事。同桌的人認為他說話荒誕不經,連連罰他喝酒。周某又說大話:你們都冷眼旁觀,我是熱心腸的漢子,不能作那種想說又不說的庸人之態。書生臉紅,氣得回家了。他的妻子聽到此事,憤恨地死去。
  康熙八年,周某參加省試,剛領試卷進入考場,忽然有鬼在卷面上寫了好談閨阃四字。他急忙用衣袖擦拭,怎麼也擦不掉,於是潦草地寫完文章。一出考場他就吐血而死。
  這也是惡語傷人,人們一般會拿直爽作擋箭牌:我很直爽,我有什麼說什麼。這個問題很嚴重,如果有什麼就能說什麼的話,天下凡夫都是有過失、有缺憾的,是否以直爽,從今天至未來際,把每個人的過失都應揪出來惡罵一遍呢?三界凡夫都是業障病人,對待病的方式是要去悲憫療治,而不是對他惡罵攻擊。
  周某說他是熱心腸,不象別人想說又不說,他敢在大庭廣眾之中,隨意向他人笑罵嘲諷,這像是肆無忌憚地舉著任意刺人臉面一樣,所以書生心懷忿恨,他的妻子也羞恥而死。由此可見,話語有時比刀子還厲害,一句話就可以摧毀一個人。報應如何呢?周某當眾破人名聲,致人死地,導致以好談閨阃四字印在試卷上,使他臉面丟盡,而且一出考場就吐血而死。天道好還,罵人者罵自己,破人名聲者破自己名聲,所以說別人的短處,須要很慎重,沒有必要時不能隨便說。
  5、恥笑人出身,以致送命
  梁朝有一位到溉,他的祖父曾經挑糞謀生。等到到溉作了吏部尚書,有一次何敬容請他,他沒有答應,何敬容就對人說:到溉還有一點余臭味,現在就學著一副貴人的架子。到溉聽了,很恨他。(何敬容依到溉的種姓過失嘲諷他,堂堂吏部尚書,聽了有何反應呢?就是懷恨在心。人心普遍就是這樣的報復心理,以惡口而結怨。)
  到溉的弟弟到洽有一天問劉孝綽:我很想買東鄰的地,可是地主不讓,怎麼辦?”
  劉孝綽說:只要多裝幾車糞堆在他家旁邊叫他難受,他就搬了。
  到洽聽了,很憤怒,後來以這件事把劉孝綽害了。
  所以,一句話會傷天地和氣,一件事會釀成終身禍患,為人處世的時候,不能這樣冷嘲熱諷,這會使人心的怒恨深入骨髓。古人說:打人莫打膝,道人莫道實。
  6、指責人過,反遭人譏
  明朝漢洲有位王生,喜歡指責他人的過失,鄰居死了兒子,他呵斥說:因為你造惡深重,所以有這種果報。不久他的兩個孩子都病死,鄰居反譏他:你造惡是不是更深重呢?”又有一次,他的族兄考試名列四等,王生指責說:你文章寫得實在荒謬,怎麼有希望優取呢?”不到一年,他自己考試名列五等,族兄反譏他說:我想兄弟的文章是不是更荒謬呢?”
  這個公案是顯示罵人者常被人罵,責人者常被人責,我們指責別人時,先要看看自己,自己也不是完人,有哪一處不可以被人指責呢,既能指責別人的過失,自己滿身過失為什麼不會被別人指責?罵人者反遭人罵,要想人不罵,只有不罵人。
  7、輕視嘲諷,尊卑互換
  孫文懿公既矮小又丑陋,縣令李昭言嘲笑他說:像你這般人物,世上能有幾個?”這一年,孫文懿公以第三名考中了科第,不久執掌選拔官員的職務。這時候,李昭言正好是以選人的身份等候調遣,孫公笑著說:沒想到你的那句話,終於成了好兆頭!”李非常慚愧,就辭官回家了。
  所以,今天在上可以罵別人,明天在下怎麼辦呢?今天有錢時可以罵窮人,明天做乞丐時,又怎麼辦呢?世事無常,我們罵別人,覺得比別人高,可是一旦失去名位、財富時,不遭別人罵嗎?換一角度來看,眾生有一處短,你還沒看到他有一百處長,一處你超過他,你沒想到有九十九處還不如他,所以不能輕視任何人,常常要覺得不如人家,這樣就不容易犯指責人的毛病。菩薩為了調伏眾生,隨順時機的惡口,是現威猛相遮止他造惡,這是大善業。但是一般凡夫要把握一個原則,就是自己德行不夠,別人對你沒有信任感的時候,不要輕易說過失。
  8、辱罵阿羅漢,惡相自受
  佛世的時候,有一位長者的妻子,懷孕之後,身體就臭穢不堪,誰也不願接近她。她滿月生下一個孩子,皮包骨頭,身相瘦弱憔悴,非常難看,而且這孩子身上沾著糞便。
  他長大後,不願意呆在家裡,而且貪嗜糞便,父母和親友們都很厭惡,不願意見他,後來他被逐出家門,在外流浪,以糞便為食。為什麼他會這樣顛倒異常呢?也是受業力支配,他也是不自在的。他的前世因緣是這樣:
  往昔拘留孫佛時代,他出家做一所寺院的住持,當時有幾位施主供養僧眾洗浴,洗完後再用香油塗身。僧眾中有一位阿羅漢,住持一見他就起嗔心,惡罵他:你一個出家人還以香油塗身,這和用人糞塗身有何差別?”阿羅漢聽後對他生起憐憫之心,就在他面前示現種種神變。住持當時就忏悔罪業,以惡口業力,他在五百世中,身體常常臭穢,人都不願意接近他。
  在對阿羅漢說和人糞塗身有何差異時,他的心中就已落下相應的印象,因緣聚合,果然顯現身體臭穢、貪吃糞便的惡相。一切都是心作心顯,口裡如是說,心中如是分別,就會如是現前。這是依他起無欺的顯現。
  9、惡口咒僧,不見天日
  佛世之時,王捨城有一位長者,財寶多得無量,長者的妻子懷胎十月將要臨產,胎兒卻始終不肯出生。不久,又有身孕,生產之後,前面懷的胎兒仍然住在右肋部位。這樣接連產下九子,先前的胎兒都不肯出生。後來長者的妻子生重病死去。
  親友們把她的遺體抬到墳場,請來大醫師耆婆,剖腹取出一個小孩,身體雖小,胡須和頭發都已經蒼白,他彎腰駝背地一邊走一邊環顧四周,開口對親屬們說:你們要了解,我是前世以惡口罵僧,此生才在母胎裡經過六十年受這種苦惱。親屬們聽他這樣說,都悲哀哭泣,說不出話來。
  當時世尊知道老小孩的善根已經成熟,就帶著大眾來到停屍場所,叫小孩:你是長者比丘嗎?”老小孩說:我是。連問三次,都回答是。大眾問請佛陀這事的前世因緣。
  佛說:那是迦葉佛的時代,一次比丘們結夏安居,眾僧和合,派遣一位老比丘作僧眾維那,大眾共立制度,安居期間,得道的聖僧才可以和大眾一起自恣,否則沒有資格。老維那沒有得道,僧眾不許他布薩自恣。他心裡惱恨,發勞騷說:我專門管理僧眾事務,讓你們能安心辦道,今天竟被拒之門外,不許自恣布薩羯磨。
  然後他就辱罵僧眾,不久被關入一間屋子裡。他怒氣未消,大聲叫嚷說:我要讓你們常在黑暗之中不見光明,就像今天我被關入暗室一樣。
  說完之後,老維那便自殺身亡,墮在地獄之中受極大痛苦,今天才脫免做人,承著惡口黑業的余報,還要在母親胎獄中住六十年,不見天日。
  10、以外號嘲諷羞辱別人
  還有,往昔一位三藏比丘見到一位老比丘緩慢地進餐,說他象老牛反刍一樣,以此惡業,他在五百世中轉生為牛,後來成為最後有者,生來即長有兩個咽喉,反刍食物。另有一位三藏比丘對其他比丘說:你們如牧童一樣。結果他五百世轉為牧童。有一位年輕比丘,見老比丘跳過水溝的樣子很滑稽,就隨口說道:你剛才的模樣像猴子。
  結果五百世轉為猴子。迦葉佛教法中五百僧人,給比丘取斷足斷臂等的惡名,由此許多世中墮入地獄,又在五百世中被砍斷手腳死去,這一世轉生為釋迦族的五百女子,也是手腳被琉璃王的軍隊砍斷。所以,無論取何種惡名都會以業增上廣大,需要感受五百次那樣的等流果。
  11、嫉妒諷刺別人,貧窮五百世
  有個女人請佛來她家供養, 佛先答應了一個窮人, 就沒有答應她. 這個女人嫉妒之下, 就諷刺那個窮人, 結果這個女人後來五百世都貧窮。網絡上說話諷刺人的要小心了,自己諷刺別人什麼,自己五百生都會如此。
  12、功德殆盡,殃及女兒
  有個居士, 精進持戒修行幾十年, 女兒卻得了癌症, 一家人終日以淚洗面。他很不理解, 就去問師父為什麼會這樣, 師父告訴他: 因為你脾氣大, 常常說話割傷別人的心, 佛菩薩的神通再大也敵不過你的業力.
  修行人切記:
  因果不虛,
  謹守口業,
  你說什麼,
  就會變成什麼!

生命教育-因果故事(口業的故事- 不謹口舌 惡口殺報 愛語調柔 虛雲老和尚:一聲南無佛皆已成佛道)


108-1因果故事()
1081222
不謹口舌
從前有一隻鱉,牠所住的湖泊,遭遇到枯旱,整片的湖水都乾渴了,找不到半點的食物,牠非常痛苦,自己又無法到達有食物的水池,在這命在旦夕的時候,有一隻大鶴飛停到牠住所的旁邊。鱉就哀聲乞求鶴幫助牠,帶牠到有水的湖泊求生。鶴答應了,就用嘴啄銜起鱉,飛過了都市城邑,在飛的當兒,鱉非常多嘴,一路上,問這問那,問個不停。鶴被問得不得不回答牠,但是一張開口,鱉就掉了下去,被人拾去屠宰而食了。
從說到人,也常因為愚昧頑固,不知謹慎於口舌而遭到殺身之禍。往往因為些微的小樂而得意忘形,將生死大事拋之於腦後,修行人看到鱉的因果,可不戒慎嗎?
惡口殺報
過去,有一弗加沙王,覺悟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是憂惱的根源,便把國事交付太子,自行剃髮出家。心想去到佛所,追隨佛學。
這天,已來到王舍城外,托缽乞食後,眼看就可見佛聞法。不幸,在城門附近,卻被一新生產的母牛觸死。牛主認為不祥,心生恐懼,將牛轉賣他人。買主牽著牛至河邊喝水時,不料牛忽從背後又將他觝死。他的兒子非常氣憤,將牛殺了,拿到巿上出售。有一鄉下人,向來好吃牛頭,便買下牛頭,用扁擔擔回家,準備大飽口福。但在離家約一里多路時,身覺疲乏,便把牛頭掛在樹枝上,坐在樹下休息。一會兒,忽然繩斷,牛頭落下,牛角正好刺入鄉下人頭中,他便當下命終。
這隻母牛,一日之中,連殺三人,消息傳到瓶沙王耳裏,甚覺奇怪,便領著群臣,來到佛所,頂禮佛後,叉手問佛:「世尊,有一頭母牛,非常奇怪,一天連殺三人,其中因果變化,請 您開示。」佛告訴瓶沙王說:「怨對有本原,不是今生的事。」瓶沙王說:「願聽原由。」
佛說:「過去世時,有三個商人,同到他國經商。有一次,寄住在一位孤獨的老婦家中,照理應該繳付食宿費,但這三個商人,見老婦孤獨可欺,不肯付帳,等候老婦不在,偷偷離去。老婦回來,不見三人,詢問鄰居,才知都已離去。頓時氣憤萬分,隨後追逐,及至精疲力盡時,方才趕到。於是嚴加責備並索取食宿費,這三商人不但不付,反而罵道:『我們已付過帳,你怎麼再來討錢。』說罷,拳腳交加,又打又罵,始終不肯認帳。老婦人單勢孤,無可奈何,懊惱咒誓,對三商人說:『我是窮困人家,伽們怎麼忍心欺負打罵我?我現在拿你們沒辦法,可是我咒願來生所生之處,只要相逢,定要殺你們,縱使你們得了道,我畢竟不放過,非要殺了你們,否則誓不甘休。』
佛告訴瓶沙王說:「當時孤獨老婦,便是現在這頭母牛;那三商人,便是被牛觝殺的弗弗加沙王等三人。」於是世尊就說了三首偈頌:「惡言罵詈,憍陵蔑人,與起是行,疾怨茲生。遜言順辭,尊敬於人,棄結忍惡,疾怨自滅。夫士之生,斧在口中,所以斬身,由其惡言。」佛說這段因緣後,瓶沙王及官屬等,莫不恭敬肅穆,願意崇奉善行,乃作禮而去。
(明倫月刊 80期)
愛語調柔
很久以前,有一座波羅奈城,也就是迦尸國的所在地。那裏住著一位婆羅門,他有許多豆子,日儲放太久,任憑怎麼煮也煮不爛了。
這一天,他把那些豆子推到市集去賣,過了大半日,也沒有一個人願意買下。正巧,看當兒也有個人,他養著一頭不馴,並且又懶惰又好吃的沒用驢子,正想把牠賣掉,也同時在市集叫賣著。這賣陳年老豆的人,便起了念頭:「我何不將豆子和他換那匹驢子呢?」他打定主意,便走到驢主那兒和他商量說:「我這些豆子和你換這匹驢子好嗎?」驢主一想:留著驢子不過多費草料罷了,也就答應交換。
 當這婆羅門得到這頭驢子以後,他得意洋洋的說:「我們婆羅門最善於販賣了,那放了十六年的老豆子﹐費盡你家的材薪也煮不熟,怕不折壞你家人的牙齒!」
這驢主也回他的話說:「你這婆羅門,且別高興過早,這驢兒雖有四腳和空好看的外表,等你在牠背上放上東西,你就知道啦!就算用錐刺、用火燒,看你怎麼使牠移動分毫。」
豆主聽了,一點也不信的說:「我用最粗的棍子,還有四寸長的針,來治這頭驢,才不愁牠不調伏。」
這驢在一旁聽見新主人這麼說,不禁發起怒來,牠說:「我只要站穩了前腳,後腿高高踢起,看不踢掉你的大門牙!」
豆主聽了很不高興的對驢說:「蚊子、蝨子等毒蟲,你靠著尾巴來驅趕,我就截斷你的尾巴,讓你嘗嘗苦頭。」
此時驢仍不服從,牠說:「自我先祖以來,便是如此的脾氣,現在我承襲了,到死也不捨棄,你等著瞧好了。」
豆主這時也說不出話了,他思索了很久,想不出什麼計策來對付。後來他想到這缸兒既然無法以強硬的言語折服;不妨試著用稱譽的辦法吧!他就開口讚歎說:「你的嗚聲是這樣的響亮好聽,臉上白毛似雪,真是令人喜愛,我當為你娶婦﹐讓牠伴著你在林中遊玩。」驢子聽了這些話,由氣憤轉成喜悅,就回答主人說:「我的力量能擔負八斛,我的腳力日行六百里,我能為你賣力的工作呢!」
驢子不肯服從在惡言語之下,而人何嘗不是如此。性情柔和的人,不論賢愚都樂於親近,但是性情粗暴的人,卻是人人遠避。所以智者以愛語令人和順,不智者才以惡語令人憤惱。
(明倫月刊139期)
虛雲老和尚:一聲南無佛皆已成佛道
【經典原文】若人散亂心,入於塔廟中,一稱南無佛,皆共成佛道。——《妙法蓮華經》
【經文解釋】人生在世數十年的光陰,不知不覺地過了。在這當中,有錢的人,或貪酒色財氣;無錢的人,都為衣食住行而勞碌奔波,很少有一清閒自在的,真是苦不堪言。但是這種人,偶一走到佛寺裡,見此寂靜莊嚴的梵剎,心生歡喜,或見佛菩薩形象而隨口聲稱佛名者,或心生清淨而起感慨,稱贊如來吉祥而生稀有者,這都是過去生中有甚深善根,由此皆得成佛。
  因為人們平時眼中見到的風花雪月,耳中聽到的歌舞歡聲,口裡貪著的珍馐美味等,而引起惑染思想。這惑染思想是散亂心,是生死心,是虛妄心。今天能夠在塔廟中,稱一聲佛號,這是覺悟心,是清淨心,是成佛的菩提種子。佛者,梵語佛陀,華言覺者。覺者,覺而不迷,自性清靜,即是有覺悟心。我們今天不為名利而來,也是覺悟力的作用。但是有許多恐是聞其打禅七之名,而不知其打禅七之義,以一種稀奇心而來看熱鬧的。這不是上上心。現在既到此地,如人到了寶山,不可空手而回。須發一無上的道心,好好的坐一枝香,種一成佛的正因,將來大家成佛。
  昔日釋迦牟尼佛有一弟子,名須跋陀羅,家裡貧窮孤獨,無所依靠,心懷愁悶,要隨佛出家。一日至世尊處,剛巧是世尊外出。諸大弟子為之觀察往昔因緣,八萬劫中,未種善根,乃不收留,叫他回去。此時須跋苦悶已極,行至城邊,忖思業障如此深重,不如撞死為好。正要尋死,不料世尊到來,問其所以,須跋一一答之,世尊遂收為徒弟,回至其所,七日之中證阿羅漢。諸大弟子,不解其故,請問世尊。世尊曰:你們只知八萬劫中之事,八萬劫外,他曾種善根。他那時亦很貧窮,采樵為活。一日在山中遇虎,無所投避,急忙爬於樹上。虎見他上樹,就圍繞而嚙樹。樹欲斷了,他心中甚急。無人救援,忽而思惟大覺佛陀有慈悲力,能救諸苦,乃口稱南無佛,快來救我。虎聞南無佛聲,乃遠避之,未傷其命。由此種下正因佛種,今日成熟,故證果位。諸大弟子聞此語己,心懷喜悅,歎未曾有。
  你我今天遇此勝緣,能來此坐一枝靜香,則善業已超過多倍,千萬勿為兒戲。若為熱鬧而來,那就錯過機會了。(虛雲老和尚解)


生命教育-因果故事(慈恩大師──窺基)


108-1因果故事()
1081103
慈恩大師──窺基
    窺基(632~682),法相宗初祖。唐代京兆長安(陜西西安)人,俗姓尉遲,生長於將門貴族,家世顯赫。父親尉遲敬宗,受封為江油縣開國公,伯父尉遲敬德(後世奉其為門神之一,另一為秦叔寶)。師少習儒家經典,善於文采,年幼便能著書。師繼承玄奘之唯識學,成為中國法相宗的祖師,世稱慈恩大師。又,著作非常豐富,世稱為百部疏主,或百本論師。
    師九歲喪母,常感孤單,後漸疏塵俗,早有出家志向,貞觀十九年(645),玄奘遊印歸來長安,從事於譯經事業,並一直注意物色、培養傳法的人才。偶然在路上遇見窺基,見其眉目秀朗,舉止大方,不禁嘆道:「將門之子,果然不同凡響!如能度化為弟子,那我的法門將有託付的人了!」玄奘在印度要啟程回國時,請尼犍子代為占卜吉凶,結果是大吉大利,尼犍子說:「儘管安心踏上歸程,賢哲已誕生於東方了!」玄奘憶起尼犍子的預言,再三沉思,於是決定要度化窺基。遂親自和其父商量,得其父允許,於是,窺基在貞觀二十二年十七歲時,正式剃度為玄奘弟子。
    傳說師出家後,外出必有三車相隨,前車載著佛教經論,中車自己搭乘,後車載有家妓、女僕和葷食。因此,被稱為三車和尚。當師到太原弘法時,三車相隨於路途,忽遇見一老人,眼神銳利地問:「第三車是什麼人搭乘?」師毫無顧忌回說:「我的家眷。」老人嘆息:「你佛法造詣深厚,卻攜家帶眷,恐怕不適合教化吧?」 師頓感慚愧,便痛改前非。傳說此老者,正是文殊菩薩的化身。
    師依止玄奘學習梵文,進步神速,人皆歎服。唐高宗顯慶元年(656),師奉詔參與譯經的工作,前後共九年。據《開元釋教錄》記載,玄奘所譯之書標明窺基筆受的,有《成唯識論》十卷、《辨中邊論頌》一卷、《辨中邊論》三卷、《唯識二十論》一卷、《異部宗輪論》一卷、《阿毘達磨界身足論》三卷。其中以《成唯識論》的翻譯值得注意,因為玄奘把印度十大家的注釋都帶回來,開始翻譯時,本將十家的注釋各別譯出。但不久,窺基就向玄奘建議:將十家的注釋糅合起來,成為一部,作出定解,以免後人無所適從。玄奘同意師的建議,師謂這一部譯典是「商榷華梵,甄權重輕,陶甄諸義之差,有葉一師之制。」對於十家疏義,是以護法的注釋本為主,加以抉擇組織而成,這種糅譯的體裁是窺基獨創的。
    玄奘在譯經期間,每於黃昏二時講述新經論,參譯的僧眾競相筆記要義,造疏流通於世;玄奘在印度所學的微言大義,便藉由這種方式流傳於世間。師隨侍玄奘受業,多聞第一,是當時造疏最多的人,故有「百部疏主」之稱。他的注疏,很多是在玄奘指導下寫成的,凡遇有疑難,隨時向玄奘請示。師的著作,善於提綱挈領,建立體系;又通達聲明,細至一字之微,也有專章分析;並且精熟因明,常運用因明來立說。因此,要了解玄奘的學說,可依據窺基的著述,而得知梗概。主要的著作有:《成唯識論述記》、《成唯識論樞要》、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、《對法論疏》、《百法論疏》、《因明大疏》、《金剛經論會釋》、《法華玄贊》、《彌勒上生經疏》、《無垢稱經疏》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等。
    師曾塑造彌勒菩薩像,每天面對聖像誦持《菩薩戒》一遍,求生兜率淨土,於是全身常發出光瑞,燦爛輝煌,非常神奇。傳說道宣專弘律法,持戒清淨,感得天人供養飲食。道宣對於窺基「三車和尚」的行為,不以為然,因此對他不甚禮遇。有一天,師去拜訪道宣,天南地北暢談一番,不覺已過午時,而天人竟遲遲不來送飯。師告辭後,天人方才飄然降臨。道宣問:「為什麼今天超過午食時刻呢?」天人答:「剛才大乘菩薩在此,他有許多善神護持,我無法進入,所以遲到了。」道宣聽後,非常訝異,遂改往日的誤解。
唐高宗永淳元年(682),師略示現病痛,至十一月十三日於慈恩寺翻經院圓寂,世壽五十一歲,安葬於玄奘塔側。唐文宗太和四年(830)七月遷墓,由大安國寺沙門令儉,負責檢校塔亭徙棺時,發現師有四十顆牙齒,瑩潔堅硬如玉。眾人莫不讚嘆,那是佛陀三十二瑞相之一。
    玄奘雖傳承印度唯識之學,但因窺基專闡此學,並發揚光大,故中國唯識宗的初祖,當推尊窺基。唯識學曾盛極一時,但窺基之後,因華嚴、天台、禪宗漸次興盛,又歷經兵亂與武宗的滅法,唯識學就漸沒落。此外,明代刻藏經以南方通行的《磧砂藏》為依據,未搜羅窺基的著作,因而部份散佚失傳,唯識學更為寥落了。幸有日僧玄昉等,於第八世紀初,將窺基著作傳至日本,成為日本法相宗。十九世紀末葉,由於楊文會與南條文雄的佛典因緣,又把窺基的《成唯識論述記》、《因明入正理論疏》等著作搜羅回來,並刻印發行,因此促成了唯識學的研究風潮。
  《千佛山雜誌》高僧傳略記  期數:252期 2010年10月刊

生命教育-因果故事(玄奘大師和戒賢論師)


108-1因果故事()
1081020
玄奘大師和戒賢論師
    玄奘大師到了印度王舍城的那爛陀寺,僧人就引導大師去參見「正法藏」,也就是戒賢論師。當地的民眾因為尊重戒賢論師,所以不直呼他的名號,而稱作「正法藏」。
   
玄奘大師隨眾進入謁見,一見到戒賢論師,就以弟子對師長的儀規,竭盡恭敬的心意,他依照當地的禮俗,以膝蓋跪地而行,用手肘支撐地面前進,在論師足下頂禮。這樣恭敬的問訊讚歎之後,論師命人佈置床座,請玄奘大師及其他僧人坐下。等大眾坐定後,就問玄奘大師從何處來?大師回答︰「我是從中國來的,希望能跟大師學習瑜伽論。」
   
戒賢論師一聽之後,就掩面而泣。召喚一位名叫覺賢的弟子上前,這位弟子也就是戒賢的姪子,此時已七十多歲了,他博通經論,善於言談。戒賢告訴他:「你可以跟大眾說出我在三年前生病苦惱的那段往事。」
   
覺賢聽命後,也悲傷拭淚,哽咽的說出當年的情況:
   
「法藏大師一直有風濕的宿疾,每次發病時,手足就會劇烈疼痛,好像被火燒、被刀刺那樣痛苦。這種病時好時壞,也已經拖了二十多年。而三年前,法藏的病痛更加劇烈,他已厭惡這個身軀,打算不吃不喝,以求滅度。這時,有一天夜裏,他夢到了三位天人,一位是黃金色,第二位是琉璃色,而第三位是白銀色。他們的形貌十分莊嚴端正,而服飾高雅飄逸。
    在夢中,天人問法藏大師:『你想要捨棄這個色身嗎?佛經上說身體有種種的苦,但並不是教我們厭棄捨離身體。你因為過去世中曾作過國王,卻帶給眾生許多苦惱,所以才招感今日病苦的果報。如今你應該作觀反省往昔的罪業,至誠懇切的懺悔,對病苦能安心忍受,並且勤於宣揚佛法經論,這樣你的病苦自然就會消滅。不然的話,你若厭棄這個身體,苦難永遠無法窮盡。』
    法藏聽後至誠的禮拜這三位天人。其中金色的天人指著碧綠色的天人說:『你認識他嗎?這就是觀自在菩薩。』又指著銀色天人說:『這位就是慈氏菩薩。』法藏立刻禮拜慈氏菩薩,並問道:『弟子戒賢長久以來就發願能投生到您的宮中,不知道將來是否能如願?』慈氏菩薩回答:『你一直廣為大眾傳揚正信佛法,日後必然得以投生。』
    金色天人自我介紹:『我就是曼殊室利菩薩,我們看到你只想捨棄肉身,而不作真正有利益自己及他人的事,所以特來勸你。你應當依我們所說,顯揚正信的佛法如瑜伽論等,使那些未聞佛法的人都能聽聞正法。這樣你的身體就會日漸康復,不必再為身體的病苦擔憂。將來有一位從中國來的出家人,喜好大乘佛法,想要跟從你隨習,你可以等他來,好好的教導他。』
    法藏聽完就再次頂禮拜謝,說:『我一定會恭敬的照您的指示去做。』話一說完,天人們都不見了。從此以後,法藏大師的病就痊癒了。」
    當時在場的僧人聽到這一段因緣,人人都稱讚這真是稀有難得之事。而玄奘大師能親自承受菩薩為他授記,更是悲喜交加,不能自已。於是他再度禮謝戒賢論師:「如果真的如法師夢中所言,我一定盡力聆聽學習,希望法師能慈悲的教誨我。」
    戒賢論師又問他:「您從中國到這裏,共花了幾年的時間?」玄奘大師答:「我是從三年前出發至今。」也就是和戒賢論師作夢的時間相同,這種種瑞相均與夢境相符。而後戒賢論師的教誨也令玄奘大師十分歡喜。
    從這個故事中,我們能體悟到「發心」的可貴。真正能發心宏揚佛法,廣利眾生的玄奘大師,就能感召諸佛菩薩的庇佑,甚至預先為他授記。即使菩提路遠,生死海深,都能逢凶化吉,有願必成。而戒賢論師夢中菩薩的訓誡,也召示我們面對各種橫逆應有的心態,要以懺悔心廣修功德,以除罪業,而不是解苦妄作,反而復造苦因啊!(故事出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)
 引自  明倫月刊 273
原文如下:
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》卷3
「戒賢法師也,眾共尊重不斥其名,號為正法藏。於是隨眾入謁。既見,方事師資,務盡其敬,依彼儀式,膝行肘步,嗚足頂禮,問訊讚歎訖。法藏令廣敷床座,命法師及諸僧坐。坐訖,問法師從何處來?報曰:「從支那國來,欲依師學《瑜伽論》。」聞已啼泣,喚弟子佛陀跋陀羅(唐言覺賢),即法藏之姪也,年七十餘,博通經論,善於言談。法藏語曰:「汝可為眾說我三年前病惱因緣。」覺賢聞已,啼泣捫淚而說昔緣云:「和上昔患風病,每發,手足拘急如火燒刀刺之痛,乍發乍息,凡二十餘載。去三年前,苦痛尤甚,厭惡此身,欲不食取盡。於夜中夢三天人,一黃金色,二琉璃色,三白銀色,形貌端正,儀服輕明,來問和上曰:『汝欲棄此身耶?經云:「說身有苦,不說厭離於身。」汝於過去曾作國王,多[1]惚眾生,故招此報。今宜觀省宿愆,至誠懺悔,於苦安忍,勤宣經論,自當銷滅。直爾厭身,苦終不盡。』和上聞已,至誠禮拜。其金色人指碧色者語和上曰:『汝識不?此是觀自在菩薩。』又指銀色曰:『此是慈氏菩薩。』和上即禮拜慈氏,問曰:『戒賢常願生於尊處,不知得不?』報曰:『汝廣傳正法,後當得生。』金色者自言:『我是曼殊室利菩薩。我等見汝空欲捨身,不為利益,故來勸汝。當依我語,顯揚正法《瑜伽論》等,遍及未聞,汝身即漸安隱,勿憂不差。有支那國僧樂通大法,欲就汝學,汝可待教之。』法藏聞已,禮拜報曰:『敬依尊教。』言已不見。自爾已來,和上所苦瘳除。」僧眾聞者莫不稱歎希有。
法師得親承斯記,悲喜不能自勝,更禮謝曰:「若如所說,玄奘當盡力聽習,願尊慈悲攝受教誨。」」(CBETA, T50, no. 2053, p. 236, c14-p. 237, a17)

生命教育-因果故事(玄奘大師與《心經》的故事 )


108-1因果故事()
1081013
玄奘大師與《心經》的故事
     玄奘(602664),俗姓陳,名褘,法名玄奘,通稱三藏法師、唐三藏,唐僧是他的俗稱。 玄奘大師是我國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,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創始人。 河南洛陽人,母早逝,父陳惠。 師剛年滿十歲,即蒙慈父見背之痛,成為孤兒。 十三歲隨其兄長長捷法師在洛陽淨土寺出家。
   
玄奘法師自從出家做了小沙彌之後,便與哥哥長捷法師住在一起,專心研究佛學,絕不肯把時光空過,蹉跎歲月。 直至年滿二十,在成都受了具足戒後,才離開兄長,到處遊學;又隨法常、僧辯兩位法師,研究俱舍論。 二師不但稱讚玄奘為佛門千里名駒,並鼓勵他遊學印度。 而其本人,亦因當時宗派太多,傳授各異,深感困惑,加之感到有些經典翻譯不夠確切,於是便決心前往印度求學取證。
   
武德九年,唐高祖傳位給第二太子世民,改元貞觀。 玄奘上表,請奏皇上准予他們前往印度留學。 但那時唐朝開國未幾,政府為了國防關係,嚴禁人民出國。 加之李世民覺得大師是國寶,不願他出國冒險。 因此,玄奘的一上表被退回,雖再度上表,亦未獲准奏。 但他並不因此而灰心。
   
結果於貞觀一年,冒禁遠征。 回國時,原來的隨從人大多數沒有平安歸來。 一路頗多艱險,曾渡沙漠八百里,上無飛鳥,下無走獸;糧食既缺,水草亦無。 且單騎獨行,常遇諸惡鬼怪,奇形異狀,法師心誦心經,身向前行,毫無畏懼。
   
我們如今念誦的這部《心經》,便是玄奘大師西去取經途中蒙佛化身異僧親授的本子。
   
一日取經途中走到一個地方,正趕路時,玄奘大師突然聽到有人呼救的聲音,他循聲覓去,見一座破廟中。 有一個老年僧人病倒了,長了一身的癩瘡,正在呻吟,痛苦不已,他就立即蹲下身來,給患者醫治。 本來玄奘大師要趕路去取經的,為了照顧這位病人,就把自己取經的事暫時擱下了。 這種病是傳染的,玄奘大師也顧不得,尋來醫藥,並且如法加持大悲水為患者療治,日夜一直護理著患者,歷經數週,終於把這個病人治療痊癒。 病人感謝不已,無以相報,臨別就送玄奘大師一部梵文版的《心經》。
   
行走在大沙漠上,前面看不到一個行人,除了風舞黃沙之外,偶見人、獸的骨骸,那便是曾經從此過往的生靈的行跡。 到了晚上,會看見人獸骨骸發出的磷火,閃閃爍爍,陰森可怕。 玄奘大師就是一路念誦著《心經》,求佛加持取經如意吉祥的。
    一天走到一處河邊上,聽到很嘈雜的聲音,一看,人群聚集了很多,很是熱鬧。 原來這是印度外道婆羅門在舉行祭祀。 婆羅門有九十五種外道,有道術很高的,也有很低的;有很原始的,甚至是很野蠻的。 這種外道就是野蠻的,他們相信河神,並且每年抓一個活人捆綁著囚禁到鐵籠子裡,再由眾人抬著扔到河裡、沉入水底,就像中國為河伯娶婦一樣,都是極端迷信和殘忍的殺人行為。
    玄奘大師走近這群人,此時,他們正在舉行祭祀,而且已經把一個活人捆綁、囚禁好了,正要把這個人扔到河裡去。 這個人有家眷,要與家里人生離死別,嘴裡塞著東西不能言語,只能搖頭掙扎,“嗚嗚”地哭。 家里人也被一幫外道控制住了手腳,呼天搶地,傷心地號哭。 正在這極度悲傷的時刻,這群外道突然看見一個外國沙門(玄奘大師)來了,人群中,為首的幾個頭目一陣野蠻地嚎叫、大笑過後,就殺心頓起,幾個外道頭目交頭接耳、碰頭私語,決定把玄奘大師沉入河裡祭祀。 那死者的家屬覺得可以轉危為安了,都異常興奮和高興,喜出望外地看著這位異國沙門。 於是這群人中衝出幾個野蠻的漢子把玄奘大師用繩子捆起來,要把他往長長的鐵籠子裡塞。
   
玄奘大師這個時候看到大眾已經無理可喻,也就無話可說了。 只是在臨死前提了一個簡單的要求,說:“我們出家人都要修行,要念經的,你們送我祭河神,我也沒有辦法,求你們讓我念念經好不好?我死之前想念念經。”外道頭目說:“好吧!你念吧!”話音未落,這群人哈哈狂笑不已,眼看著玄奘大師結跏趺坐,虔誠地捧起《心經》經本,一字一字認真地念誦著。
    梵音響起,現場一片寂靜,所有人不知道為什麼都屏息恭聽著。 念到第三遍時,天地為之變色,飛沙走石。 剎那間於天昏地暗中佛光入現,這群人一見此奇異景象,害怕極了,連忙跪倒在地,驚慌地說,“這樣的人我們不能得罪,趕快把他給放了,得給他磕頭。”於是玄奘大師又躲過了一劫。
   
玄奘大師非常感恩給自己《心經》的那位癩病老和尚,等到取經歸來,循原路找回,不但沒有找到這位老和尚,就是連當初那個破廟也找不到了。 於是就感覺當初所遇不是世間的凡僧。 這是梵文本《心經》與玄奘大師結緣的經過。

玄奘大師當時念的是這部經,我們如今念的也就是這部經,而且是玄奘大師親自翻譯的。 玄奘大師是得到化身佛示現異僧傳授本經,一路受持才得以取經順利歸來、消災免難的,證明《心經》法力無邊,威力無窮,功德不可思議。 有何法門可以證得“般若波羅蜜多”?在此,給您如法供養,介紹玄奘大師親自為我們翻譯的《心經》中的秘密章句:“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。即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”
(以下略 心經原文)
這段秘密章句,就是秘密般若。 因為佛在說法的時候,在會大眾中,有應以顯文得益的人,有應以密語得益的人。 因為這個原因,所以佛說《心經》說顯之後再說密,旨在希望在會大眾都能受到教益。 密咒,就是五不翻中的秘密不翻。 即音譯,字是華文,音仍是梵語。 秘咒是諸聖密語,既稱密語,在印度國內也不能解釋。 所以莫領其義,不能解說。 又咒多是鬼神王名號,持之則鬼神敬主,密得其益;亦如軍中密號,呼其口號,可避危險。 不必強求解說,因文生意,但專心持之,密得其益。 現如下試舉一段因緣證之。
   
昔有一人,家貧浪蕩,遊於他國,冒充太子。 人相尚覺端正,被招為駙馬,因貴生驕,對於飲食等事,稍不如意,即起嗔怒。 外國公主,有欲善承其意,因不知其性情,特訪其國一知情商人詳加問之。 彼商人實知此人出身履歷,原系貧寒浪子,今既被招為駙馬,未便出他之醜。 商人多智,乃傳授公主一偈,令其讀熟,但依駙馬故國語言教其音,不為公主解其偈義。 語云:“駙馬若再嗔怒,可將此偈誦之,其嗔自息。”
   
其偈曰:“無親往他國,欺誑一切人,粗食是常食,何勞復作嗔?
   
公主記憶不忘,一日駙馬食時,又發嗔怒。 公主將商人所授之偈,持誦一遍,駙馬聞之,心生畏懼。 心想,我過去醜陋的行徑,是怎麼被愛妻知道的?此後不可再發嗔,若再發嗔怒,料想自必被擯。 從此駙馬就安分了。 公主歡喜極了,但得其益,不知其義。 咒語的功能,也就是這樣的。
   
持咒之法,但令行人信心具足,諦信不疑,專切持之,自得其益。 古德云:持咒即是修行之法,當持咒時:此身端坐,或是經行,自然身不行惡行。 口持咒語,無有間斷,自然口不道惡言。 心憶咒語,無有雜亂,自然意不起惡念。 三業清淨,豈不是修行?
   
憨山大師曾說,《心經》此咒為密說般若,不容意解,但直默誦,其收功之速,正在忘情絕解,不思議之力耳。 然此般若,所以收功之速者,乃人人本有之心光,諸佛證之,以為神通妙用。 苟能頓悟本有,當下迴光返照,一念熏修,則生死情關,忽然隳裂:正如千年暗室,一燈能破,更不別求方便耳。 吾人有志出生死者,捨此決無舟筏!
   
由於玄奘大師的取經活動受人欽佩,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,唐中葉就有關於他的傳說,宋代出現《大唐三藏取經詩話》,元代吳昌齡著《唐三藏西天取經》,明代吳承恩又有《西遊記》,均由其事蹟衍生,使唐僧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。 唐太宗曾親自撰寫了一篇長781字的《大唐三藏聖教序》,文中稱讚玄奘“松風水月,未足比其清華;仙露明珠,詎能方其朗潤”。 足見評價之高。

影片分享-《玉历☯宝钞》06:✰ 第五殿 阎罗天子善 ✰

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oJKFW8S0n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