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

生命教育-因果故事(布施的故事5)


107-1因果故事()
1071014
布施故事

布施獲福無量(因小果大)
目犍連尊者的弟弟是城中的大富長者,他的金銀財寶、僕從、奴婢多到不可稱計。一天,尊者為了度化弟弟,來到他家:「弟弟,聽說你不喜歡布施,但是佛陀常教導我們:『若能樂善惠施,必能獲福無量。』所以,你若能從現在開始廣修布施,福報必定不可計量。」長者聽了非常心動,於是開始廣修布施,幫助貧困的人;並且還加蓋了許多倉庫,準備收藏因布施而得的福報。
   
過了幾天,長者的財產已經快要布施竭盡,卻還得不到任何回報,於是懊惱地去找目犍連尊者:「之前聽你說布施會有大福報,所以我才不敢違逆,努力地去幫助需要救濟的人。如今財寶盡空,卻還是一無所得,你所說的是不是有錯誤呢?」尊者告訴他:「你千萬不要這麼說,我所說的都是千真萬確。若要將福德以具體的形象來比喻,連廣大的虛空也無法容受,現在我就帶你去看你布施所獲得的福報。」
   
這時,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帶長者至欲界的第六重天。那裡的宮殿以七寶所成,非常富麗堂皇;前後的浴池散發出陣陣香氣,庫房裡的寶藏更是多到不可稱計;僕從、奴婢皆為莊嚴的女眾,多達千萬人。長者見此異相,感到疑惑,於是問目犍連尊者:「為何這麼雄偉的宮殿裡,獨獨只見女眾,而沒有男眾呢?」尊者請他自己去詢問,便可得到答案。
   
於是,長者問天女:「是誰有如此大的福報,可以來享受這裡的一切?」天女回答說:「在閻浮提內迦比國境中,釋迦文佛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,有一位非常賢能富貴的弟弟,平時樂善好施、周濟貧窮,他命終之後會生到此天,成為我們的主人,並且享用這裡的一切。」長者聽了之後,善心增長,即向尊者懺悔之前所生的疑心、惡念。回到世間後,更力行布施,廣修福慧,無有疲厭。由此可知,布施能獲得無量的福報,是真實不虛的道理。
典故摘自:《出曜經‧卷二十五》
省思


心中若藏恚怒,如同藏毒在內,時常伺人之惡,惱人之善。大富長者由於未能了達甚深因緣,於布施後對現前的困境生起疑、恚之心,幸有尊者之引導,一念善心升起,慚愧懺悔,終能截斷煩惱之流,使不復生。

引自網路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sutra_stories/story317.htm

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

生命教育-因果故事(布施的故事1)


107-1因果故事()
1070819
布施故事
三個讓你開悟的布施故事
  一、等我有了錢再布施
  一個修行者人聽了因果布施的道理,對禅師說:等我有錢以後,一定廣修供養,做一些濟世救人的事業
  禅師:等你有錢以後再行布施,那你永遠不會有錢,也不會布施。
  修行者:為什麼呢,師傅?
  禅師:因為富有從布施中來呀!
  修行者:我很貧窮,連飯都吃不飽,該怎麼辦呢,師傅?
  禅師:餓了,等有了在吃。行嘛?
  修行者:不行,那還不餓死啊?
  禅師:真明白布施的道理了,就不會等。哪怕什麼都沒有,也會到山上采些花和果子來供養三寶,或用勞動所得進行布施。
  等!人生無常,此時生,不知何時死。要做就不能等。即使一生都沒有錢,也努力爭取,以此心誠,故能滿願。盡心盡力,以自己的能力而真誠行持。
  布施是基於世間法的出世間法。真實的布施心出來,如同如來。
  窮的原因為吝啬,就是只有自我。若想成為大富者,必然要心胸廣闊,懷攝天下。無論是什麼眾生,只要種了富貴之因,必然就會得到富貴的果。因果不擇生,如同大地含養萬類。
  等有了錢,未必會能真誠供養。佛,要的不是供養,而是因供養而能解脫的你!就是說,一切都是給自己做的。有一塊,能全部捐出就是滿善。有一塊,說少而不去行善,等真有了一百萬,未必會去真誠的做。一切都是給自己做,都是利益自己的!
  真智慧者,不求無因之果。真明白者,信受奉行!
  【點評】:愚者總在找借口,智者總在找機會。
  二、這是我聽到的最好的消息
  一個學佛的農村居士,在集市的摸獎活動上,花了兩元錢摸中了萬元大獎後,正准備騎自行車回家告訴家人高興一把。這時,過來一位滿臉愁雲的年輕女子先是向他表示了祝賀後,又說到:我可憐的孩子病的很重,也許會死掉,住院要一萬多元錢,我的家庭支付不起這樣的昂貴藥費。 居士被她的描述的困境深深地打動了,他二話沒說,就把剛中的萬元現金塞到了年輕女子的手裡,並祝福說:願佛菩薩保佑您的孩子早日康復。
  五天後,這位居士又來到集市上趕集,一位賣彩票的工作人員走過來,問他上個集市中獎後,是不是遇到一位自稱孩子病得很重的年輕女子,他點了點頭。彩票工作人員告訴他:那個女人是個騙子,她根本就沒有什麼病重的孩子,她甚至還沒有結婚呢,你讓人給騙了。”“你是說她根本就沒有一個小孩子病得快死了?”彩票工作人員肯定地點點頭。居士微笑著說:阿彌陀佛,這真是我五天來聽到的最好的消息
  眾人都不解的盯著他,可,居士笑笑了,騎上那輛破舊的自行車悄然離開了……
  【點評】:
  確實是好消息,因為當初他幫助對方就是希望對方好轉,所以寧願被騙,也不希望真的是她的孩子病得很重,這就是學佛人的慈悲心。
  布施的心不要退轉,三體輪空,即為大布施。守住當時布施的那一念慈悲善心,就是大修行。
  三、真布施不怕假乞丐
  從前在西藏,曾經發生過糧荒,有很多乞討的人潮。因為饑荒過久,為數又眾多,很多有積糧的人都不願意再布施。
  有一次,有一個人流浪到嘉榮地區,非常疲憊饑餓,來到一個人家門口行乞,這家主人很想給他一些食物。但是,由於這個人穿的衣服很不錯,他的太太不確定這人是真的乞丐,還是假的,所以不願意施給,可這家主人還是偷偷塞了一個饅頭給他,流浪者,千恩萬謝後,狼吐虎咽的吃著饅頭離開了……
  好幾年以後,有一天,這位施主到了成都,走在街上的時候,突然間,旁邊來了一個人,握住他的手說:你還記得我嗎?”他說:不記得了。那個人說:以前我做生意被搶劫時,遇到饑荒,到處流浪,剛好走到你家門口,當時我快要餓死了,幸好你送了我一個饅頭,讓我活下來,我一直想報答你,可是都沒有機會,今天剛好遇到你,我一定要報答你當時對我的恩惠。臨走前,便塞給了他一個金元寶。
  【點評】:一個人最大的福報,來自於別人的祝福,尤其是來自瀕臨絕望的人,發自內心的感恩所給予的祝福,這種福報極其殊勝。他衷心祝福的力量所帶來的福報,會很快讓您成熟。

生命教育-因果故事(布施的故事2)


107-1因果故事()
1070902
布施故事
一、以水賣貧
    阿槃提國,有個富有長者,他家中的一位婢女,卻常常衣衫襤褸,三餐不繼,並且常受鞭撻,真是求生不能而求死不得。
   
有一天,她捧著瓶子,到河邊取水,想起自己的遭遇,悲從中來,不禁放聲大哭。佛陀的弟子迦旃延,很憐憫的告訴她:
   
「妳如討厭自己所受的貧苦,那何不把這貧苦賣了?」
   
「哦!天底下還有誰肯買貧苦呢?」老婢回答。
   
「妳不相信嗎?貧苦真的可以賣掉啊!」迦旃延說。
   
「那麼,請告訴我怎麼樣來賣掉貧苦吧!」
   
「想要賣掉貧苦,那得照我的話一一去做。首先妳把瓶子洗乾淨了,然後裝水來布施給僧人。」「瓶子是主人的東西,那裏能夠拿來布施呢?」婢女說。
   
「瓶子雖然不是妳的,那水難道也沒有妳的分嗎?」
   
婢女立即領悟,於是以淨瓶持水供養迦旃延。師親受布施後,傳授她三歸五戒,又教她念佛法門。這天夜裏老婢女就命終而往生忉利天宮
   
既然,布施可以賣貧,同樣的,誠心禮佛可以賣低賤;放生可以賣短命;參學可以賣愚癡………,而精勤念佛,待煩惱剝落,蓮花化生,那世間的業緣牽纏也剎那賣掉,何等自在!何等自在!(明倫月刊175期)
二、供佛的不思義功德
    佛陀時代,有修習外道法門的五位兄弟,生活貧苦,因此想學習外道的生天之道,希望可以遠離飢寒交迫之苦。
    有一天,老大「耶奢」召集弟弟們商量:「我們五位兄弟年紀都不小了,如此潦倒地過日子,總不是辦法!不如專心修苦行,早日得到禪定,就能夠生到天上去享天福。」老二「無垢」、老三「憍梵波提」及老四「蘇馱夷」,聽到老大這麼說,立刻欣然同意。只有老么「弗那」遲疑了一會,心想:「跟著兄長們修苦行也有許多年了,仍無法解答自己對生命的疑惑,不如留在山下,或許能找到生命的真義。」於是他說:「兄長們,我想先留在山下,如果你們有任何需要,我也好護持你們。」
兄長們也不勉強弟弟,隔天一早就出發上山了。弗那則照常耕種著家中唯一的一畝貧瘠田地。晨風徐徐中,突然,遠遠地走來一群托缽僧侶,彷彿破曉晨曦中一道曙光,尤其是為首的僧眾,散發著無比的祥光瑞氣,莊嚴相好的儀表,令他久久不捨移開目光。
    原來這位正是久聞已福慧圓滿的佛陀,來到此地托缽!弗那喜不自勝地飛奔回家,把最好的白飯滿缽地虔誠供養世尊。之後,弗那繼續他一天的耕種,直到太陽下山。
    隔天當弗那踏出家門,準備下田時,赫然發現,田裡原本乾枯的稻禾,竟然變成一株株金黃色的稻禾,散發出一片柔和金黃的光芒!而且長得又高又壯,長達數尺,結實累累。
    一陣歡呼跳躍後,他立刻小心翼翼地割了一些黃金稻禾,衝到最熱鬧的市集去,讓大家瞧瞧這麼不思議的稻子。當然,這些稻子很快就被大家搶購一空。於是弗那又回去割了許多到市集賣,更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──這些稻子割下來之後,竟然很快又生長出來。於是,這小小的一畝田,竟然怎麼也採收不盡。
    消息傳出以後,甚至連國王都帶著大臣們親自下田來採割這神奇的黃金稻子,所有城裡的人們也都好奇地來採割弗那的稻子,同樣地都採割不盡。當然,弗那很快地便成為全國最富有的人。數月後,到深山修苦行的兄長們,想到弟弟一人在山下過著貧苦的生活,便一起下山來看這可憐的弟弟。發現弟弟在短短數月中,竟然成為福可踰國的大富人家,驚訝地久久說不出話來。弗那請他們坐下後,便歡喜地說起供養佛陀一缽飯的事。
    耶奢等聽完後,歡喜踴躍地向弟弟說:「原來供養佛陀有這麼殊勝的福報,那麼,請弟弟也幫我們做一些歡喜團,讓我們四人各拿一歡喜團去供養佛陀。我們不求聽聞佛法,或是得到解脫,只求早日生天享福罷了!」
    弗那很快地就準備好精緻的歡喜團,讓四位兄長帶到佛陀所駐錫的精舍。見到慈悲的佛陀,老大恭敬地將歡喜團,放入佛陀的缽中,佛陀向他開示:「諸行無常。」接著老二也把歡喜團放到佛陀的石缽中,佛陀告訴他:「是生滅法。」老三恭敬供養時,則聽到:「生滅滅已。」最後老四將歡喜團供養後,聽到佛陀說:「寂滅為樂!」
    雖然他們一時並沒有悟到佛陀所說的道理,但是布施之後,都感到滿心的清淨法喜。當他們回到家裡,便興奮地討論起每個人所聽到的法語,這才發現,原來四句話連起來便是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;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」的偈子。
    帶著恭敬供養後的清淨心,他們靜坐下來,各自思惟著偈語的道理,很快地就證到阿那含果。感恩之餘,他們才體悟到外道求生天,享天福,仍是生滅的快樂,天福享完,仍要墮落受苦。於是,他們一起來到佛所,請求剃度出家,繼續用功修行,不久就都證到阿羅漢果,永出三界生死輪迴之苦,進入聖道。
典故摘自:《雜寶藏經.卷四──弗那施佛缽食獲現報緣》 
省思
    《四十二章經》中,佛說:「飯千億三世諸佛,不如飯一無念無作無修無證之者。」何謂「無念無作無修無證之者」?即是無所染著的清淨心,因此,一無所求的虔誠供養,方為最無上的供養功德。
    諸佛菩薩倒駕慈航,入此堪忍之娑婆世界,乃至為上求下化自降其身而行乞的清淨僧寶,皆為作眾生福田,令眾生植福培福,捨除慳貪、增長智慧,唯願眾生皆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,究竟圓滿了脫生死之大事,故供養三寶得福甚大。若又能以一念至誠恭敬、無所求之心供養,則所得功德,更非人天生滅福報可以比擬。
◎依止清淨心布施,一、施前歡喜。二、施時清淨。三、施後無悔。
◎境:福田,謂可生福德之田;凡敬侍佛、僧、父母、悲苦者,即可得福德、功德,猶如農人耕田,能有收穫,故以田為喻,則佛、僧、父母、悲苦者,即稱為福田。

生命教育-因果故事(布施的故事3)


107-1因果故事()
1070930
布施故事

兩國太子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德馨
         從前,有一個農夫在田裡耕種。一天,眼看時間已接近正午了,家人卻仍未將飯菜送來,當他正覺得奇怪的時候,有一個僧人迷了路,又累又餓,朝著他的田地走來,向農夫乞食。農夫說:「師父,沒問題!只是要請您等一會兒,因為我的家人還沒有把我的午餐送來,我想應該就快送來了。」兩人又等了好一會兒,但過了許久,飯菜仍未送來,僧人便說:「沒有飯菜不打緊,能不能向施主您要點水,漱個口?」這時,農人忽然想起什麼似的,解開了衣帶,從中拿出一顆訶梨勒果(水果名)及一文錢,供養給僧人。僧人十分感念,便說:「施主的誠心,貧僧非常感動,貧僧實在無以回報,如果施主願意的話,貧僧可以傳授您五戒。」農夫說:「弟子身在塵俗之中,恐怕自己難以謹守五戒的全部戒條,倘若有所違犯,反而不好,想請師父先傳授弟子『不殺生』這一條戒法。」於是僧人便將五戒中的第一戒「不殺生戒」傳授與農夫。
       數年後,農夫壽終,投生為國王的兒子。有一天,皇后和一群隨從到河邊遊樂,欣賞歌舞。皇后心情甚佳,懷抱著太子站在岸邊瀏覽風景,可是卻一個不小心讓懷中的小太子掉落到水中。皇后驚聲呼救,眾人雖努力想把太子救上岸,無奈一條大魚游過,眾人只能眼睜睜看著太子葬身魚腹之中。
    說也奇怪,這條大魚自從吞下太子後,七天七夜不飢不渴,隨著河水一直向下游游去。河水流了千餘里,進入了下游鄰國境內,那裡的漁夫捕得了這條大魚,拿到市場交易時,該國國王正好派宮廷廚師去買魚,廚師就買回了這條大魚。當他正要用刀剖開魚腹以便烹調時,魚腹中的太子突然說話了:「慢點!慢點!不要傷了我!」廚師聽到這條魚竟會說人話,大為訝異,又見魚腹中似有異狀,便小心翼翼地剖開魚腹,只見一個小嬰孩在其中,相貌十分端正,廚師便將嬰孩獻給年事已高,卻仍無子嗣的國王。全國人民得知王室有了子嗣,都無限歡喜,舉國熱烈慶祝。
         
上游國王聞知下游鄰國有此怪異之事後,說:「這個嬰孩一定是我的兒子!」便馬上寫信去向下游國王說明事情原委,希望他能將小孩送還。下游國王說:「這個孩子是我從魚腹中得來的,是上天特別賜予我的麟兒,怎能送給你?」於是,兩國國王便為此事起了爭執,雙方僵持不下,最後只好找另一大國的國王來評斷誰是誰非。大國國王明白整件事情始末後說:「如果上游國王沒有生下這個孩子,又沒將小孩掉入水中,下游國王您如何能得此麟兒呢?反過來說,如果下游國王沒有因緣際會從魚腹中得到這個孩子,上游國王您要到何處去找呢?由此可見,這個孩子和你們兩國都有緣分,你們可以在兩國交界處建築宮殿,讓孩子在那兒居住、成長,封立這個孩子為你們兩國的太子!」兩國國王都覺得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,便依此而行,這個孩子因此號為「兩國太子」。佛陀聞知此事,便告訴弟子說:「這個孩子上輩子只是一個農夫,因他誠心供養僧人一果一錢,才得到投生為兩國太子的大善報啊!」    
    學佛人都知道「布施」是菩薩六度之中的第一度,可去除慳貪之心,又可培福。佛說四十二章經云:「貧窮布施難」,故事中的農夫,自己生活窮苦,卻不慳吝,樂意布施,願意自己餓著肚子,將唯一的一顆果子供養僧人;自己沒什麼錢財,卻願意布施一文錢給僧人。表面上雖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果一錢,但在意義、價值上,這一果一錢卻勝過山珍海味及金山銀山。他那尊敬僧寶的誠敬之心,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啊! (出自雜譬喻經)

生命教育-因果故事(布施的故事4)


107-1因果故事()
1071007
布施故事
從前有個苦命孤兒,給財主當長工,出的是牛馬力,吃的是豬狗食,三年期滿,狠心財主欺他老實,一個銅板也沒給,只給了他一小桶豆油,就算是三年的工錢了。
  小長工提著一小桶豆油,離開了財主家,他很茫然,不知這點油能干什麼。這時他想起小時候,在寺院裡看到別人用豆油點佛前燈,就想,反正我靠這點油也活不了命,干脆送到後山的法雲寺供佛吧。
  卻說這法雲寺的老方丈,這天晚上做了一個夢,第二天他便召集全寺僧眾大開山門,兩序恭迎,說今天有大施主光臨。
  當一身褴褛的小長工提著小桶油來到寺院時,老方丈身披大紅祖衣親自迎接,將小長工所攜豆油,很莊嚴地添加進大雄寶殿的一盞盞燈池,並親自主持法會,為小長 工誦經念佛回向。僧眾們見迎了半天,所謂大施主竟是一個如此寒酸可憐的小長工,心裡發笑卻礙於老方丈的威德,不敢有半點怠慢。⋯⋯
  法會結束後,老方丈又帶受寵若驚的小長工到後院,掀開一個小井蓋,讓他朝井裡看。小長工看到井裡一片光明,光明中顯出一棟富麗堂皇的宮殿。
小長工從來沒見過這麼美的光景,便問老方丈這是什麼地方。老方丈告訴他,這是他來世住的地方,都是由於他今天布施燈油的功德。
  小長工施油的事傳到那個財主的耳中,財主就想,小長工施捨一小桶油就有這麼大的福報,我去多施捨一些東西,不就有更 大的福報了嗎?於是,他就裝了滿滿一大車大米、白面、錦緞、布匹,送到法雲寺。令財主失望的是,沒有受到小長工所受的那種隆重接待,盡管也為他舉辦了法會,老方丈卻沒有參加。
法會剛結束,那財主就急著見方長,要求看看那井,想知道他的後世能得到什麼福報。老方丈說不看也罷,財主便苦苦請求,老方丈只好帶 他看了那井。
  但見那井中,有一頭毛驢在拉磨轉圈。財主便問老方丈 這是怎麼回事,老方丈說,這頭毛驢就是施主你的後身呀。那財主就急了,他不相信這是真的。就問老方丈,怎麼那個小長工布施一小桶油,就可享大富貴,我布施 那麼多財產,卻落這麼個下場呢?老方丈便告訴他,你沒法和小長工比,人家是把三年苦力的全部收入,也就是他的全部家產全布施到了寺裡,而且心無希求,這功 德福報當然很大;而你只是拿出自己財產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用作布施,而且這些財產還是剝削壓搾窮人的血汗得來的;更何況以貪求之心而布施,發心不清靜,哪 裡會有大的功德?本來你是要下地獄的,能夠轉生做毛驢,償還業債已經很該知足啦!


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

周日晚上收假


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雖然周日晚上就要離開溫暖的家到學校,但是藉著念佛靜心和聽故事,可以收攝心迎接周一的課程,亦可以在聽故事中轉移注意力,不那麼想家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

       

   弘明實驗高中宿舍學生事故傷病處理流程

影片分享-《玉历☯宝钞》06:✰ 第五殿 阎罗天子善 ✰

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oJKFW8S0nM